- A+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基建项目作为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其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全过程优化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背景下,BIM技术以其高效的数据管理、协同作业和可视化能力,逐渐成为电网基建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工具。BIM技术通过构建一个集成的、多维度的项目模型,不仅能够支持复杂项目数据的集中管理,还能够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及运营维护的智能化。
1 基建项目概述
该项目为电网公司规划的500千伏变电站工程,该工程采用了分期建设的策略,以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电网扩展的需要。在本期建设阶段,工程重点包括安装2台主变压器,这些变压器将负责电压的转换,确保电能高效、稳定地输送到不同的电压等级网络中。同时,项目还包括建设8回220千伏出线,这些出线将直接服务于中压电网,增强区域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此外,2回500千伏出线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的高压输电能力,支持更远距离的电力传输,优化电网结构,提升整体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都严格遵循了国家的电力建设标准和安全规范,旨在构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系统,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2 电网基建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
2.1 数字地形模型
在电网基建项目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效率,还优化了设计质量。本次项目团队收集了大量的GIS数据,包括地形高程、斜率、土壤类型等,这些数据是通过卫星遥感和现场勘测获得的。例如,团队收集了超过10,000个地形高程点,覆盖了变电站及其周边2公里范围的地形特征[1]。接下来,利用BIM软件,工程师们将这些数据整合并转化为三维数字地形模型。这一过程中,数据的精确性至关重要,模型中的每个点都代表了实际地形的高度,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
数据类型 | 收集量 | 覆盖范围 |
地形高程点 | 10,000个点 | 2公里范围 |
斜率数据 | 5,000个样本点 | 2公里范围 |
土壤类型 | 2,000个样本点 | 1公里范围 |
分析项目 | 原设计方案 | BIM优化方案 | 差异 |
土地开挖量 | 50,000立方米 | 42,500立方米 | -15% |
施工周期 | 24个月 | 21.6个月 | -10% |
设计变更次数 | 30次 | 24次 | -20% |
地质滑坡风险 | 30% | 5% | -25% |
利用BIM软件,工程师们将这些数据整合并转化为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数据清理、插值计算和模型渲染,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效果。设计团队在数字地形模型上进行了多轮模拟和分析。以下是模拟分析的部分结果:
通过模拟不同施工方案对地形的影响,团队能够评估出最优的施工路径和方法。数据分析结果显示,BIM模型指导下的设计方案减少了土地开挖量、缩短了施工周期,并显著降低了设计变更次数和地质滑坡风险。通过BIM模型优化,土地开挖量减少了7,500立方米,这直接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对环境的破坏。施工周期从24个月缩短到21.6个月,这意味着项目能够更快地投入运营,提高了电网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设计变更次数从30次减少到24次,提高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地质滑坡风险从30%降低到5%,显著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2.2 土方开挖
在该项目中,BIM技术首先被用于创建详细的三维地质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包括地形地貌信息,还整合了地下管线、地质结构等多种数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模型,工程团队能够精确预测土方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风险点,从而提前制定应对策略。BIM技术整合了约50GB的原始地质数据,包括地形图、地质剖面、水文地质数据等,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模型。模型的平均点位精度达到了±2厘米,远高于传统二维图纸的精度。
通过BIM模型,识别出20处潜在的土方开挖风险点,其中5处被评定为高风险。其中BIM模型显示,某区域的土质较软,存在较高的塌陷风险。基于这一分析,施工团队调整了开挖方案,采用了分层开挖和及时支护的方法,有效避免了塌陷事故的发生[2]。此外,BIM技术还帮助项目团队精确计算了所需土方的体积,通过模拟不同的开挖路径和方法,最终选择了最经济高效的开挖方案。基于BIM分析,针对高风险区域,项目团队采取了额外的安全措施,如增加临时支护和监测点,这些措施避免了至少3次可能的工地事故,减少了约10万元的潜在损失。
数据显示,BIM技术帮助团队精确计算出土方体积为30,000立方米,误差控制在±1%以内。通过对不同开挖路径的模拟,BIM技术帮助选出了最短的运输路径,缩短了土方运输距离平均约1.5公里,减少了约15%的运输成本。从预计的30天缩短到实际的21天,工期缩短了约30%,对应节省了约70万元的人工成本。土方开挖的总成本从预计的500万元降低到实际的375万元,总成本节约了25%。
2.3 数字化移交
在项目接近完工时,BIM团队开始准备数字化移交资料。团队将施工过程中不断更新的BIM模型进行最终整合,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BIM模型中提取关键的工程数据,如设备清单、维护手册、操作指南等。编制数字化移交文档,包括三维模型、施工图纸、设备信息等。将BIM模型与运营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流畅传递和无缝集成,以下是数字化移交过程中的数据分析表格:
通过BIM技术的数字化移交,不仅大幅减少了移交文档的数量,还显著缩短了移交时间。数据分析显示,移交文档数量从500份减少到300份,减少了40%;移交时间从45天缩短到25天,缩短了44%。此外,BIM数字化移交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从85%提升到98%,提高了15%;系统对接成功率也从70%提升到95%,提高了35%[3]。
BIM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移交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通过精确的模型整合和数据提取,确保了移交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字化移交文档的编制和系统对接的实现,使得运营团队能够更快地接手项目,并实现数据的流畅传递和无缝集成。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不仅验证了BIM技术在数字化移交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也展示了其在电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2.4 碰撞检验
本次电网的基建项目,包括新建变电站及其配套站房与输电线路的扩展。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进行前期规划,其中碰撞检验分析是确保设计准确性的重要环节。该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包括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在进行碰撞检验分析之前,项目团队首先创建了详细的BIM模型,整合了所有相关的工程数据。通过软件中的碰撞检测功能,系统自动识别并报告了设计中的潜在冲突点。
数据显示,管道与结构碰撞共计发现50处潜在冲突,其中40%涉及排水管道与梁柱系统的不匹配。电气与机械设备干扰检测到30处电气设备与通风系统的空间冲突,占所有问题的30%。建筑结构与土建基础的不一致发现20处问题,占比20%,主要是由于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4]。
碰撞检测的效率可以通过“碰撞检测时间”与“传统检测方法所需时间”的比值来量化。在该项目中,使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的时间为2周,而传统检测方法预计需要4周。因此,效率提升的百分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效率提升=1-(BIM检测时间×传统检测时间)×100%
最终计算的结果显示,BIM技术使碰撞检测的效率提升了50%,大大缩短了项目前期的设计审查周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项目团队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在施工前进行设计调整,从而避免了潜在的返工和延误风险。最终,BIM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还显著加快了项目的整体进度,降低了成本。
2.5 成本优化
在电网基建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模型的构建和碰撞检测,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还能显著提升成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项目团队决定采用BIM技术进行成本优化分析,以确保投资回报率最大化。该变电站建设项目包括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和系统调试等多个阶段。项目团队首先利用BIM软件构建了详细的3D模型,并整合了材料、人工和设备等成本信息。通过BIM平台的成本分析工具,团队能够实时监控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5]。以下是通过BIM技术进行成本优化的关键数据分析结果:
在BIM模型中,材料的数量和规格被精确计算,避免了传统估算中的误差。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项目团队成功将材料成本降低了10%,节省了约20万元。BIM技术帮助团队识别了施工进度中的瓶颈,如特定工序的延误。通过优化施工流程,项目提前完成5天,减少了约15万元的间接成本。BIM模型中的设备安装路径和调试顺序被优化,减少了现场调整次数。这使得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的成本降低了5%,总计节约了约10万元。
成本优化效果可以通过“节约成本”与“总预算”的比值来衡量。在该项目中,总预算为500万元,通过BIM技术节约的成本为45万元,总共节省了9%。通过BIM技术的应用,项目团队不仅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还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最终,这些成本优化措施为电网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6 工程量预测
在电网基建项目中,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工程量预测,可以显著提高项目规划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升级现有的配电线路方面,项目团队需要在设计阶段准确预测所需的材料和人工数量,以确保预算的合理分配和避免资源浪费。首先,BIM技术允许项目团队在设计阶段就创建详细的三维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团队可以计算出所有必要的工程量,包括电线长度、电缆桥架数量、绝缘子数量等。BIM模型显示需要升级的电线总长度为50公里,所需的电缆桥架数量为200个。接下来,项目团队可以根据BIM模型中的数据,预测每项工程的成本[6]。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使用BIM技术,项目团队能够非常接近实际的工程量,差异非常小。这有助于项目团队更精确地采购材料和安排人工,从而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采购和浪费。BIM技术在电网基建项目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量预测的准确性,还通过精确的数据支持,帮助项目团队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这种技术的引入,对于提升电网基建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总之,BIM技术在电网基建项目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为当前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也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变革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BIM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电网基建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新时代。
指标 | 传统方法 | BIM技术应用 | 改善百分比 |
数据整合量 | 10GB | 50GB | +400% |
模型精度 | ±5厘米 | ±2厘米 | +60% |
风险点识别 | 10处 | 20处 | +100% |
避免潜在损失 | 不详 | 约10万元 | - |
土方体积计算误差 | ±5% | ±1% | +80% |
运输路径优化 | 无 | 缩短1.5公里 | - |
运输成本减少 | 无 | 15% | 15% |
工期缩短 | 30天 | 21天 | 30% |
人工成本节约 | 无 | 约70万元 | - |
总成本节约 | 500万元 | 375万元 | 25% |
指标 | 传统移交方式 | BIM数字化移交 | 改善效果 |
移交文档数量 | 500份 | 300份 | 减少40% |
移交时间 | 45天 | 25天 | 缩短44% |
数据准确率 | 85% | 98% | 提高15% |
系统对接成功率 | 70% | 95% | 提高35% |
碰撞类型 | 数量 | 占比 |
管道与结构碰撞 | 50 | 40% |
电气与机械设备干扰 | 30 | 30% |
建筑结构与土建基础不一致 | 20 | 20% |
其他 | 10 | 10% |
总计 | 110 | 100% |
成本优化领域 | 节约金额(万元) | 优化百分比 |
材料成本 | 20 | 10% |
施工进度 | 15 | 3% |
设备安装与调试 | 10 | 5% |
总计 | 45 | 9% |
工程项目 | 预测工程量(单位) | 实际工程量(单位) | 差异(单位) |
电线长度 | 50公里 | 48公里 | +2公里 |
电缆桥架 | 200个 | 195个 | +5个 |
绝缘子 | 500个 | 490个 | +10个 |
- 微信公众号:BIM免费自学
- 提供BIM自学攻略,学习资源,BIM技巧,行业最新趋势等,每天陪你一起进步。
-
- 站长微信
- 合作请扫码添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