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基于杭州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项目的工程实践,对BIM技术进行创新拓展应用,有机结合了AI、AR、无人机、点云扫描和3D打印等前沿技术,对BIM技术应用的实施规划、主要创新与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应用要求和效果,得出结论: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BIM技术应用是一个整体工作,做好全周期的实施规划十分重要,基于模型的可视化开展模拟分析、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部署比选,可有效助力智能建造,提高设计与建造质量;深化设计与优化是现场高质量施工的基础,要做到全专业协同,一次成优、深度融合;BIM技术与激光扫描、AI技术、无人机、点云扫描和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结合能为项目提质增效,是未来较优的发展方向。全过程全专业集成管理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显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引言
BIM技术是一种实用的信息化工具,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全周期都具有重要价值[1,2],伴随智能建造的发展,BIM技术的价值愈加凸显[3],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十四五”是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第一个五年,体育场馆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对全面提升我国体育发展质量意义非凡[4]。体育场馆有功能多、规模大、建造难和要求高等特点[5,6],在大型体育场馆项目高标准创新应用BIM技术十分必要[7]。
1 项目简介
杭州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是杭州国际性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首发项目,对标世界一流,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升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总投资95.7亿元,建筑面积53.4万m2,包含一场两馆及配套设施,其中足球场是世界跨度最大的轮辐式双层索膜结构,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项目红线范围内全部设计为地下室,场馆内外可利用空间狭小,平面布置和施工部署难度高,主体结构BIM模型如图2所示。
图1 项目效果图
图2 主体结构BIM模型
项目主要重难点如下:
(1) 造型复杂,施工成型难度高。钢结构用量超5.7万t,单个钢构件最大吊重达122t,足球场轮辐式索桁架悬挑跨度达44.0m,PTFE膜结构为正高斯曲面造型,找型质量要求高;
(2) 幕墙种类丰富,以曲面、异型幕墙为主,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3) 庞大的建筑体量产生了海量图纸,包含8 000余张设计图纸及20万余张深化图纸,图纸管理复杂;
(4) 供应商超百家,多为进口品牌,资源整合与协同难度大,专业、工序工艺及作业面间的协同工作组织难;
(5) BIM技术在全生命期均有应用需求,涉及内容多,BIM应用标准须符合LOD400级别的要求。
2 BIM实施规划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涉及复杂的多专业协同,提前做好BIM实施规划是必要的,明确采用的BIM专业软件、应用目标、管理策略和技术标准是确保BIM实施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
2.1 BIM应用目标
本项目在设计与施工阶段深度应用BIM技术,践行全生命期管理理念,通过基于BIM的数智建造助力体育场馆建设。利用BIM模型对项目设计、施工各个环节协调控制,一模多用、平台共享。结合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一套BIM模型、一张场区地图、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交融、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应用、安全质量工期成本四大目标、人机材法环五重要素并行的综合BIM技术应用体系,实现体育场馆群的数智建设。
2.2 BIM协同管理
构建设计院、总承包部、BIM科创团队以及技术员一体的BIM管理架构,精细分工,对全周期的建模、审查、实施等进行协同管理。项目所有BIM模型均进行了数据格式和软件版本统一,对必要的模型须同时出具RVT、NWC、IFC等格式文件以便进行浏览、分析与审查。建立项目数据中心和网络云平台,统一进行图纸和模型管理,实现业主、设计、总承包与分包之间的信息实时高效互通。此外,设置BIM资料管理员,对全过程BIM数据进行维护和保存,确保全程有记录、可复原。
2.3 BIM技术标准
根据项目具备的特点确定对应的BIM技术应用标准,以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企业标准和专门制定的项目标准为更高要求,形成统一的BIM规范体系,确保所有BIM模型做到规范、标准、精细和实用,提高项目在设计、建造和运维阶段的高质量管理水平。
3 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主要包括可视化分析、优化设计、施工部署、深化设计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相关技术较为成熟,但在大型体育场馆群的应用中则具有复杂度更高、工作量更大、协同要求更高等要求。
3.1 基于BIM的可视化分析与优化
基于创建的BIM模型,进行日照、热能传递、节能、消防疏散等模拟分析,寻找设计的遗漏点和重点,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助力智能建造。部分基于BIM的可视化分析实例如图3所示。利用BIM模型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核查建筑设计中的房间面积、空间净高和功能分区等设计参数,根据实际需求创建类别明细表和统计分析图,分析图与模型参数关联,随模型变更而更新,同时统计模型中主要构件的体积(面积)和数量,辅助工程量计算。
图3 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分析
3.2 基于BIM的施工部署
本项目东、南侧临近地铁隧道,并行长度740m,仅北侧一条市政道路可用,场地十分有限,交通与平面转换频繁。创建场地与交通道路布置的BIM模型,提前策划与布局,模拟现场布置,配合三维漫游,帮助建造单位更好地进行平面布置优化和合理性验证,确保交通组织的流畅和便利,减少不必要的转运,提高场地利用率和经济性。对基础、主体、屋盖施工和幕墙施工等12个阶段进行施工平面部署模拟,图4为其中6个关键阶段。利用Navisworks软件管理项目进度,将进度计划、资源配置与BIM模型关联,按施工段和流水施工安排,模拟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对比分析进度偏差和原因,为进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图4 主要阶段的施工平面部署模拟
3.3 基于BIM的深化设计
3.3.1 钢结构
本项目主体大量采用钢结构,节点复杂、样式多变,利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与设计优化十分必要。首先创建Tekla BIM模型,对焊缝、螺栓、节点、预留孔洞、预埋件、构件加工制作及构件安装等进行深化设计,构建相应的深化设计模型,输出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设计图、安装指导图、设计计算书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然后在易与其他专业冲突的地方进行碰撞检查,找出问题并修改,在构件加工前利用BIM模型进行拆分、模拟下料和放样,按照加工制作工艺进行模拟加工,根据模型生成数字化加工要求的工程图纸;最后以三维图纸的模式进行出图,指导现场进行构件安装。钢结构可视化与设计优化案例如图5所示。
图5 钢结构可视化与设计优化
3.3.2 幕墙系统
基于幕墙的施工图设计BIM模型,如图6所示,对幕墙构件平面及立面布置、墙材与龙骨连接、各向龙骨间连接、主龙骨与主体结构连接、构件与连接件构造、节点构造、交接收口构造及预埋件等进行深化设计,得到深化BIM模型、全套深化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安装指导图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内容。结合激光扫描仪对钢结构骨架精准扫描,基于此分析平行施工对幕墙系统的变形影响,控制幕墙下料,可确保安装精准匹配。
图6 幕墙BIM模型
3.3.3 机电管线综合
该项目管线种类多样、净高要求高、管综深化难度大,且弧形管道多、施工难度大,项目机电模型和复杂管线综合深化实例如图7所示。通过建立机电管综BIM模型,按综合支吊架的深化思路,在三维可视化BIM模型中,对过道、功能用房及机房等位置进行管线深化,输出机电管综总图、单专业施工图、预留预埋洞口图及净高分析图等图纸,经设计确认后用以指导现场施工。针对机房BIM模型,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机房管线综合,出具高精度的机组模块加工图、管道分段加工图和支吊架加工图,工厂预制加工,现场可快速装配,能够提高施工质量、节约工期。
图7 复杂管线综合深化实例
基于BIM模型采用智能支吊架设计软件,对典型位置和特殊位置进行专项设计,形成装配式支吊架标准件,如图8所示。工厂预制与预拼装保证了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和灵活高效[8,9]。
图8 支吊架设计深化
3.3.4 复杂梁柱节点
该项目中运用的典型节点案例如图9所示。针对复杂的梁柱节点,提前通过构建精细的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识别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对方案进行优化,使得复杂节点的设计优化过程直观且精确。在BIM模型中详细描绘了节点的结构形式、连接方式和材料属性,从而实现了对复杂节点空间布局的精确控制。在技术交底过程中更为直观地展示节点的详细构造和施工顺序,更好地帮助工人理解节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高施工质量和工效,降低沟通成本。
图9 复杂梁柱节点深化
3.4 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BIM技术应用
BIM技术在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如下:
(1)质量管理。通过创建虚拟质量样板,对关键工序进行三维技术交底的工作,指导现场实体质量样板的制作,按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和危大施工方案等进行质量可视化交底及模拟演示。对二次结构等进行深化设计后进行排砖设计,并通过不断优化砌体构件的排布,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并出具工程量,辅助工程造价及现场管理;
(2)安全管理。建立BIM安全模型,提前识别出临边洞口、有限空间等危险源,确保现场施工时心中有数。将BIM模型导入广联达BIM模板脚手架设计软件,自动识别高支模,对支撑体系进行深化和优化,生成项目模板脚手架排布方案,生成计算书、施工图和工程量统计表等,辅助施工方案的编制,对支架进行受力分析与有限元分析,验证方案安全性。
4 BIM技术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一般工程,大型体育场馆群施工难度更高,涉及的新技术要求更多,BIM技术与新信息技术的创新结合是必然趋势。针对项目重难点,融合AR、AI、无人测绘、场区地图、点云扫描和3D打印等前沿技术,是该类项目高质高效建设的重要保障。
4.1 BIM与AR技术的结合应用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将虚拟信息投射到真实世界,以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10]。BIM与AR技术的结合应用主要有进度模拟、方案模拟、隐蔽工程验收与查看、预安装以及已完工程实体调取等[11]。二者结合能够有效指导施工,解决BIM技术与现场的链接难题。实际应用场景如图10所示。
图10 BIM+AR技术应用场景
在土建支模阶段,利用预埋套管、预留洞口等BIM模型,对穿梁洞口的位置、尺寸、数量等进行校核,确保不会少埋漏埋,避免安装过程受到影响。在室外施工阶段,将给排水BIM模型直接定位在场地上,通过BIM模型的管线走向在场地上对应划线,指导现场开槽。管线安装完成后,再次使用BIM模型复核安装情况,及时校准偏差,避免返工。利用BIM与AR技术指导和管理机电管综的安装工作,利用可视化BIM模型,向分包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施工交底。在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复核比对,将偏差与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2 BIM与GIS土石方测算的结合应用
采用无人机对项目整体进行寻迹航拍,将航拍照片进行数据三维处理,得到三维地形表皮模型,BIM与倾斜摄影技术相结合,可提高工程项目的空间地理分析能力。基于BIM的土石方测算实例如图11所示。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取长度、高差、坐标、面积及体积等大量数据[12]。在Revit软件中生成地貌模型,绘制基坑开挖模型后可得土石方开挖模型和开挖量。链接到Context Capture和CASS中进行土石方智能测算[13],生成土方调配图,依据图像和定位信息,通过RTK辅助测量,指挥施工机械按照预定路线行驶,使区域内的土方平衡施工按照最优路线和最优弃排土量进行,大大提高了测绘效率,降低了人工测绘的风险和成本。
图11 基于BIM的土石方测算
4.3 BIM与AI图模管理平台的结合应用
为解决项目参与的专项设计单位多、专业间接口多以及“错、漏、碰、缺”易发等难题,采用数智化管理模式,统一存储,数出一源,建立基于AI的数智化图模管理平台,如图12所示。
图12 BIM与AI图模管理平台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自主开发了图纸综合识别算法,该算法将图纸智能分图,自动识别并分类图纸中的不同元素,从而优化图纸的组织和检索,支持图纸与模型导入、AI智能分图、在线会审、图纸目录自动管理、图纸内容快速查找以及AI智能问答等功能,做到了图模关联、版本统一和变更闭环,彻底解决了项目图纸多与专业协同难等问题,不仅能减少成本,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还能推动项目图纸管理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4.4 BIM与场区地图的结合应用
由于项目现场交通组织难度大,以场内交通组织为出发点,基于企业智慧工地平台和超图GIS引擎,自主研发了基于BIM的场区地图平台,开发了车辆路径规划算法,使平台具备人员管理、路径规划、设备监控、基坑检测及环境监测等内容,场区地图界面如图13所示。基于轻量化引擎,实现在手机端实时掌握场内车辆行驶、停泊动态,合理规划卸货、吊装及布泵等停靠点,自动开展交通运力分析,在车辆进入前即自动完成路线规划,实现场内交通无梗阻,达到有限空间100%动态利用。
图13 场区地图界面
在场区地图的基础上,通过无人配送机器实现材料智能化转运,智能多机调度系统根据现场同步多任务需求,部署多个智能叉车协同工作,通过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方便快速管理车队,实现整个场区材料的无人化运转管理。
4.5 BIM与点云扫描的结合应用
基于BIM与倾斜摄影技术,周期性构建影像图和实景三维模型,将生成的点云模型与BIM模型之间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得到准确的施工进度,进行进度监测与管理。现场点云模型如图14所示。
图14 施工现场点云模型
为应对大型曲面异型幕墙成型效果要求高的难题,结合BIM与3D激光扫描技术,扫描钢桁架实际点位,通过逆向建模算法构建实景模型,以实体模型进行幕墙深化,通过钢桁架及幕墙的实景点云扫描模型与三维BIM模型对比分析,对深化后的幕墙设计进行动态反馈,识别偏差,联动工厂进行精准下料,对构件编号精准定位、精准安装,确保建筑立面的完美呈现。
4.6 BIM与3D打印的结合应用
该项目涉及大量复杂网架节点、桁架节点和索节点,传统施工方法的质量和精度很难控制,且成本很高,3D打印钢结构则能兼具质量与精度[14],力学性能也已得到了验证[15]。利用BIM技术对复杂关键节点进行精细化建模,提高设计精度。将BIM模型由RVT格式转化为3D打印软件可以识别的STL格式,基于BIM模型快速精确地制作3D打印切片模型。对形状复杂、难以通过传统工艺制造的钢结构节点,3D打印可以凭借其增材制造的优势,不受限于传统模具和工艺的限制,进行快速精确生产。以项目中较为复杂的索桁架与钢桁架的2号连接节点为例,如图15所示,基于拓扑优化算法,对节点顶部、耳板和对称通道约束优化,优化后节点重量由4 901kg减小为2 850kg,优化重量42%。得到较优的节点构造后通过3D打印进行定制化智能制造,一体成型,连接更光滑,可以起到优化屋盖钢结构体系关键节点的受力性能,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期成本的作用。
图15 BIM与3D打印的结合应用
5 结论
BIM技术应用步步紧扣,必须提前做好全周期规划,前期策划的可行性、全面性是支撑项目后序工作的基础。项目将BIM技术与前沿新技术进行创新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高质量智能建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可高效地开展多种模拟分析、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部署比选,提高设计质量,助力智能建造,确保建筑表达精确;
(2)全过程、全专业的集成管理,可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对体育场馆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作用显著;
(3)体育场馆建设阶段的深化设计与优化对高质量建造作用巨大,需全专业协同,一次成优。
综上,运用BIM技术与激光扫描、AI技术、3D打印和无人机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结合能为项目提质增效,是未来较优的发展方向。
- 微信公众号:BIM免费自学
- 提供BIM自学攻略,学习资源,BIM技巧,行业最新趋势等,每天陪你一起进步。
- 微信公众号:BIM免费自学
- 提供BIM自学攻略,学习资源,BIM技巧,行业最新趋势等,每天陪你一起进步。